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,有一塊非常醒目的電子屏,這塊電子屏顯示的不是天氣預報,也不是廣告,而是中國石油廣西石化公司(下稱“廣西石化”)每天對行人公開的廢氣、廢水等環境污染物信息。
《中國經濟周刊》獲悉,這些不時變化的數字,顯示的是廣西石化當下最真實的排放情況,監測數據不僅實時向社會公開,還要按月上傳到政府指定的公開網站。
廣西欽州港作為南方重要口岸,是中國連接東盟的重要海上輸出口。中石油2005年5月開始在此籌建廣西石化,從2010年9月投產至2016年3月31日,已累計加工原油4967萬噸,實現營業收入2449億元,上繳稅費448億元。
“廣西再也沒有出現過油荒”
廣西石化建成之前,廣西欽州港經濟開發區還只是一片戈壁灘。
作為中石油煉化產業布局的一顆重要棋子,當年選址欽州,被業界認為是一招好棋。
謂之“好棋”緣于欽州獨特的地理位置。欽州瀕臨北部灣,背靠大西南,是當年孫中山《建國方略》中規劃的南方第二大港,中石油海外權益油途經馬六甲海峽穿越南海運輸至此,方便而快捷,在此生產出的成品油,可輻射整個大西南地區,區位優勢十分明顯,更能緩解長期以來廣西的油荒。
“廣西以前經常鬧油荒。”廣西石化公司黨群工作部副主任孟從敏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,“每當鬧油荒的時候,老百姓就在加油站排長隊,不得不靠交警維持秩序。”
欽州具備建設大型煉油廠必需的土地、淡水、大氣、電力供應等資源,也是石化產業的真空地帶,對解決當地油荒至關重要。孟從敏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,不僅如此,建廠當初,廣西石化還承諾以世界級煉廠的標準要求自己,致力打造“國內領先、世界一流”的環境友好型煉廠,污染物全面達標排放。
自然,環境友好意味著必須特別注重在環保技術和設施上的投入。據統計,廣西石化千萬噸煉化工程總投資157億元,其中環保直接投資就達7.8%。而為了減少排放中硫的含量,廣西石化還投資26億元新建了渣油加氫脫硫裝置。
這是一套看起來賠本的裝置,投入巨大,卻不能為煉廠增加產量。
但廣西石化有自己的算法。
凈化裝置的建成保障了煉廠設備的穩定運行,從2011年到目前為止,廣西石化已經安穩運行1943個日夜,成為國內同類煉廠開廠運行記錄里的新標桿。“工廠一旦發生事故甚至停產,一天的損失就不可估量。”廣西石化黨委書記方棟良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,前期投入大量的硬件設施,使得工程建設的裝置質量和安全環保工作得到保障,在延長設備運行周期的同時,節省了大筆的維護費用。
方棟良表示,處理后的煙氣不僅符合現行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,而且遠遠優于即將于2017年7月1日執行的《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》,“二氧化硫脫除率高達99.4%,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”
“自從廣西石化建成后,廣西再也沒有出現過油荒的情況。”他向記者介紹說,現在廣西石化每年所產的成品油,除了足夠保證廣西、云南、貴州等省區的供應之需以外,還通過欽州港出口至東南亞及澳大利亞。
“海上大熊貓”不減反增
一個大型石化項目在此落戶,會不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,成為當地百姓最關心的話題。
欽州港所在的北部灣海域,棲息著一種可愛的珍稀動物——中華白海豚,有“海上大熊貓”之稱的白海豚,與欽州港海邊灘涂上生長的有“海上森林”之稱的紅樹林一樣,對環境要求極高。
在廣西石化污水處理廠生態景觀監測池看到,經過層層處理后的生產污水,流出來后已是一泓清泉,有紅色鯉魚歡快地暢游。
重油催化裂化裝置的汽輪機的檢查
方棟良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,他們在建廠初期引進的具有世界先進工藝的法國污水處理設備,處理能力為1000噸/小時,投用以來,排水水質優于國家污水排放一級標準。他們還對含油污水分區域建設了11個含油污水預處理站,將全廠含硫污水集中引入300噸/小時酸性水汽提裝置進行預處理,污水處理后達到了國家飲用水標準。
廣西石化在環保項目上的另一個引人矚目的焦點是10萬噸級碼頭的建設和運營。作為原油、成品油和苯類產品水路進出廠區的唯一口岸,該碼頭年輸轉油品約為1400萬噸,接卸油品船次760多艘,吞吐量居欽州港第一位。輸轉過程稍有不慎,就會造成北部灣海域水體污染,對白海豚和紅樹林等珍稀物種帶來直接影響。
這也有解決辦法。
在碼頭岸邊,廣西石化儲運部的楊逆舟指著海上漂浮的帶狀隔油網告訴《中國經濟周刊》,公司在碼頭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做好安全監控,比如,投資130多萬元建成廣西北部灣港首套“碼頭溢油監視報警系統”;對碼頭輸轉成品油的內港池通過圍油欄進行封閉管理;投資1352萬元購置了廣西北部灣港第一艘浮油回收船,同時實施嚴格的碼頭庫區三級防控管理,以確保“一點閃失也不能出現,一點事故都不能發生”。
如今,紅樹林沒有死,并且還在不斷增加著面積;中華白海豚沒有走,甚至比建廠前都多。北京大學欽州灣中華白海豚研究基地的監測數據顯示,這里中華白海豚數量從2004年約96頭增至2014年約200頭。